移民小屋
 

 
繁體版
  尺言寸语
万圣鬼节话卢刚-小论学霸

 
分类
  • 移民专柜(24)
  • 砖家建议(3)
  • 品悟系列(3)
  • 闲人指路(2)
  • 留美窗口(5)
  • 随意茶舍(11)
  • 类别: 留美窗口    打印版:http://www.immicabin.com/blog_article.php?ID=88

    25年前的万圣鬼节,美国爱荷华州爱荷华小镇,彻彻底底见了鬼了,中国留学生卢刚开枪打死了自己天文物理的两位导师,系主任,大学副校长,另一位中国留学博士生山林华,再把一位秘书打得终生残疾,然后卢刚自杀,一时间哀嚎遍地,爱荷华大学校园顿时变成殡仪馆;当时那里的中国学生出门除了有些战战兢兢外,更有抬不起头的感觉!毕竟同胞做如此极端之事,自己感觉也很丢脸。

     这些年来关于卢刚极其过激行为的讨论一直不断,先有文学作品“万圣悲魂”问世,对卢刚不乏同情和赞赏,给人一种悲情英雄的感觉;几年前,由大酷哥刘烨主演的电影“暗物质”出炉,剧中的刘兴完全以卢刚为原型。

     卢刚出生在北京,家里唯一的儿子。从小极为聪明,学习上一帆风顺。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,参加了李政道主持的严格考试,在数百名佼佼者中脱颖而出,名列前茅,顺利考取由中国政府出资的公派生来到美国留学,进入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攻读博士研究生。因为与其博士导师因选题、发表文章等方面有不同观点,而又对山林华取得学位后获奖而且顺利拿下博士后研究职位不满,于是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。

     今天来美留学,已然不似卢刚时代那么艰难,随着互联网、媒体的发达,国人感觉美国似乎近在咫尺,基本每位国人都会有子女、亲戚、同学或者朋友在美;笔者来美时间不短,结合在美高校多年经历,再来论论卢刚事件,因为采取这种极端行为的中国学生虽然并不多,但类似现象的初级行为相当普遍,时有发生。

     电影暗物质里,刘兴(以卢刚为原型的博士留学生)的父母,一对淳朴的中国工人的对话,“咱孩子除了上学、读书什么都不会,就一书呆子。”仔细想想,这对父母对自己孩子貌似贬低,其实不乏夸耀成分,实乃明贬暗赞,潜台词是看看我们儿子,多么专注学业,一味钻研,刻苦努力,十足的学霸,绝对人才,未来大科学家的料!

     今日中国,进入优质学校竞争惨烈,一味强调升学率,一轮轮模考,一次次摸底,孩子上考场如进战场,学区房价是把高放在小车上——忒高了,不少家长心里都期望孩子多下功夫,刷考题、提智商而拿下好成绩,步入重点中学,名牌高校,起码不至于输在起跑线上;扪心自问,今天您的孩子如果真象卢刚那样成了题呆子或者书虫子,入读名门、赴美深造,您是顿足捶胸地后悔,还是偷着乐呢?不少家长潜意识里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卢氏学霸呀。

     现在来分析卢刚式学霸的内心,这类学生有着很强的毅力,别人去唱歌、跳舞、打牌、踢球,他们能静坐下来读书、做题;又往往有争强好胜的性格,不服输的劲头,一旦遇到比他们强的对手,他们可以绞尽脑汁地找出自己的短板,弥补缺失,奋起超越对方;另外,这类学生又时常对来自周边的开导、劝慰、嘱咐不屑一顾,当别人说“你这么刻苦,可要注意身体了”,他们想的是要是成绩一下来,我还有什么脸面,光有身体有什么用?听到类似“你选这个题目可能有些偏,努力了效果也不大”的声音,往往心里会说,你懂个什么,自己都没整明白,你自己的孩子顶多上个技校,能跟我这堂堂211之巅的尖子生比吗!

     在勤奋、专注、自以为是、目空别人之外,这些学霸又有心虚、彷徨的一面,自己每日都与书本为伴,图书馆快成了宿舍,实验室成了家园,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时间,与亲人、家人交流几乎为零;不少同龄人已交到体贴入微、秀丽婀娜的红颜知己或者高大帅气的棒小伙子,自己这个别家羡慕的优等生依然人单影只,连个内心交流、哪怕发发牢骚的人都没有,自己这么刻苦到底值不值?自己这样是图什么?潜心研究为了什么?卢刚给其姐姐的信里,说过进了大学后学习了十年物理(四年本科+六年博士),其结果是对物理已然没有了兴趣。有哲人讲,自傲和自卑是孪生兄弟,卢氏学霸在傲里多尊的光环笼罩之下,其实不乏自卑多虑的彷徨。这恐怕也是卢刚在爱荷华上学时,连个好朋友都几乎没有,唯有通过电话和信件与其姐姐狂倒苦水。

     也许有人,尤其家长会问,今天竞争如此激烈,不努力怎么去拿好成绩?怎么一步步走下去?笔者回答是,努力、刻苦都没有错,但万事都有度,看看另一位学业上绝对不输卢刚的山林华,同为学霸,却一路走来是那么阳光!

     山林华出身农家,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。也是通过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在大陆主持的严格考试,进入爱荷华大学攻读物理博士学位,他比卢刚大一岁,进专业比卢刚晚了两年。山的博士资格考试与卢刚并列第一,而其研究成果则更被导师以及其他学者欢迎和接受,发表了若干高质量的论文,并被系里留下做博士后研究。

     而在生活中,卢刚特立独行,不考虑别人,抱怨外部环境对自己的不公,总绷着自己的一张脸;而山林华总是非常热情,对别人伸出援助之手;其所在小镇没有机场,山林华一趟趟驾车去接新来的中国学生;新生没车,山林华总是带着去买菜、帮着找房、传送便宜生活用品的信息;暑期往往是留学生搬家换地的高峰,山林华一次次出车出力;担任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会长期间,凭借其个人魅力、能力以及感召力,把一帮同学聚集起来,把联谊会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,令不少中国留学生有了” 漂泊海外寄居客、却有乡情暖人心”的感觉。在系里,山林华的研究也得到教授们的好评和肯定,同门师兄弟也对其赞赏有加。

     从上面的叙述里,不难看出山林华比起卢刚管了不少“闲事”,其放在课程、论文上的时间应该绝绝对对地少于独来独往的卢刚。但是不难看出,山林华的学业成绩至少不输卢刚,而其研究成果更被学术界接受,毕业后寻职、发展空间则远高过卢刚几个档次了。

     读到了研究生院,尤其到了博士阶段,特别追随名校的学术权威导师拿学位,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自然是必不可少,但远远不够,而撰写高水平的学术论文、搞出研究成果,则更需要虚怀若谷的心态,尊人容人的情怀,助人助己的品格,从而造就自己独到的眼光,把握机会的能力,扑捉转瞬即逝之灵感的本领,最为重要的,要与导师良好合作、交流通畅,这些潜质不太可能源自书本课堂,要靠自己通过日常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自己去了解、参悟、掌握,透过与人相处来学习更好地相处,做到自己和导师双赢,拿下博士以外,更学会谋生之法,社交之道,其收益那就不仅仅是一个金光闪闪的学位了!

     所以建议家长与其督促孩子完全一脑门子扎入书山题海去当学霸,更要鼓励其全方位地面对生活,培养多种爱好,博览群书,关爱老弱病残,孝敬尊长,爱护幼小,热心公益,不仅仅提升智商,更要加强情商和逆商;无需一味去比拼他人,更加注重超越自我,完善内心,每天都坚持向前迈小小的一步,日后定能飞跃一大步!

     而且卢刚做博士论文后期,极为不顺,恐怕这与其几乎与外界绝缘、完全自来自往有关系,某几何学大师曾言,一个仅仅懂几何的几何学家,无异于一名普通工匠。

     当然家人、学生都可能担心这日趋白热化的升学考试已然压得自己喘不过气了,再去忙别的是何其不现实,日后一旦落地,抑或未能进入211或985,何以安身立命?切莫心急,所谓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,上面提到今天已非卢刚、山林华那般出国如同登月,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,其优质中学、名牌大学张开双臂欢迎世界各国留学生,而事实上已有大批华人学生进入从学前班到博士后的各级美国学府,所以多种选择等待着,这意味着学子更需全面塑造自我、提高综合素质,融入地球村而实现自身价值,打拼天下!

    发于:  2016-10-30 11:30:12       [留言]:  (0)

         下页


    有问题?提建议? 发Email 到host@immicabin.com          Facebook

     ©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IMMICABIN.COM